内页
动态资讯
首页 > 动态资讯 > 业界动态

敢于拥抱新思维,爱心方可持久流动

发布时间: 2015年02月25日   来源:碧心青少年关爱基金      点击次数:1348

从救助小碧心开始,
让爱心能持久流动
2012年2月13日南方都市报社论

       昨天是周日,为救助白血病童小碧心,由羊城多家媒体共同呼吁的“爱从头开始,十万火急救碧心”首场全城义剪活动,在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盘福路校区举行。来自城内十多家知名美发机构的150多位发型师合力帮助小碧心,通过为现场市民剪发筹集善款。截至昨天18点,为期一整天的首场义剪行动已经筹得38万元,加上之前小碧心获捐款项,小碧心的手术费用已经筹足。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这场由媒体、慈善机构、上百位发型师和无数热心人士共同编织的爱心之网,仅仅用了数日的时间就挽救了一个濒临绝境的小女孩和她的家庭。在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能比汇聚众人的爱心去拯救一条灿烂的生命更富于意义的事情呢?我们为小碧心高兴,也为她的家人感到心安,更为我们活在一个不乏温暖的社会而感到欣喜。

       不过,我们也必须要承认,小碧心是幸运的!在这一时代,相信依然还有不少与她情形类似甚至更加严峻的孩子,却并没有能够逃脱病魔夺去生命的命运。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我们必须加以反思,如何才可以让我们的爱心更加持久地流动。

       纵观救助小碧心行动的来龙去脉,从被媒体报道到整个救助行动初步完结,所费时间不过十余日;更需指出的是,整个过程都是在非常温暖的气氛中进行的,所有的人都以非常自然的状态嵌入这次救助行动。总之,这次民间救助行动似乎可以引为一个典范,整个过程不乏诸多值得深思之处。

       以往,社会的救助行动基本由政府进行动员,这一模式在规模上当然堪称庞大,但在这种强力意志下,救济别人本身却变成了一种义务,容易使人产生反感情绪。当然了,由“单位制”构成的中国社会正在消失,力图通过政府动员进行捐款的社会基础也日渐薄弱了。而反观此次由媒体发动,NGO和民间热心人士积极介入的救助行动,规模和效率上都不输于以往的政治动员模式。而与此同时,从彭彭、刘颖婷、阿栋等这样一些媒体人,到积极加入义剪的发型师们,再到通过电台得知情况并为现场提供交通支持的的士司机,再到网络上购买剪发卡或转发、评论的网友,以及为组织义剪活动而忙碌的N G O工作人员、志愿者,所有参与救助小碧心的人员都是满怀爱心地加入救助行动。在可持续性上,这一民间的动员模式显然较之以往的模式更为优越,在未来也必然更值得预期。

       除了动员爱心的模式堪称经典之外,在具体的救助行动中,义剪行动这个创意本身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碧心的父亲刘任能曾是一位美发师,凭借这一技之长,刘爸爸可以通过为他人剪发筹款。这一做法让潜在的捐助人不会觉得自己仅仅因为是同情,而且也是出于自身的需要进行捐助,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卸去了不想捐的人可能要背负的道德压力,又给了捐款人本人具体的实惠。而对于受捐助的刘爸爸而言,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来筹款的行为本身就使得自己更加有尊严地接受捐款。这一有利于双方的筹款模式因为数百位与刘爸爸同样职业的热心人的介入,使得筹款在规模上得到了扩张,但它所体现的对双方良好的心理暗示却并没有消失,由此也势必助推了整个义剪行动的持续火爆。

       当然,全城救助小碧心的行动如何能够从“十万火急”走向“日常行动”,即从单次的救济行动走向长时段的慈善行为,这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在媒体动员、N G O和公众介入之后,关于救助某一个或者某一类人的议程也就设定了,但在知道了为什么要救助之后,如何才能更好更持久地救助,这里还需要政府能够放宽对民间组织的管制和民间慈善机构本身的壮大。另外,义剪行动的创意也告诉我们:披着慈善的外衣做商业是在伤害社会的心理,而披着商业的外衣做慈善却在修复社会的爱心。

       因此,慈善力量要兴盛,社会的爱心能够持久流动,不仅需要媒体的呼吁、政府的尽职和N G O的壮大,也需要一个个美丽的创意,调适好道德与市场的关系,让更多的人更加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爱心。


        儿童大病救助,
         各方力量需要有机整合

2012年3月19日南方都市报社论

       一个多月以前,发生在广州的“全城救助小碧心”的活动,在募集了近90万元款项的同时,也唤起了广东社会各界对于儿童大病救助问题的热议。小碧心自然是幸运的,但就身患白血病的儿童而言,小到广州每年接受治疗的近千人,大到全国每年200万的数字,这还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肾功能衰竭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儿童患者,其中有多少孩子可以在医治时不用为金钱担忧,这一比例恐怕是相当低的。对此,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救助大病儿童的基金会,形成了一些可资参考的救助模式。

而在广东,有关这一话题的讨论虽然存在已久,但却始终未见重大突破。此前的“全城救助小碧心”活动,帮助的终究只是一名儿童,至于能否就此形成一套机制、一个平台,让全国或者至少是广东的儿童,在身患大病时不至于倾家荡产、无钱救治,也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家庭乃至企业所共同关心的一大议题。就此,3月17日下午,一场由南都发起的“儿童大病救助出路何在”的沙龙,引来了包括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民间热心人士和诸多媒体人的介入和讨论。

       应该说,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能够齐聚一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开端。显然,面对儿童大病救助这样一个问题,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注定是无法克服的。因此,从民政局到青基会,从人大代表到NGO,从关心公益事业的媒体人、普通民众到与患病孩子存有商业关系的保险公司,大家针对这一议题,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心声,对于更好地思考与行动肯定是极有帮助的。例如,保险公司方面强调的是父母的保险意识要加强,NGO人士崔伟雄表达的则是政府本身不可推卸责任,小碧心救助活动的总协调人巴索风云则针对医疗价格乃至“以药养医”的体制发难,青基会和民政局的官员则表示,将会在政策上给予NGO更大的便利和支持,而临床医师农汉绍带来的则是医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儿童的大病救助问题,本来就是一个“一体多面”的问题,需要各界力量的有效介入,前提在于各界意见能够通畅表达。作为商议的开始乃至联合行动的前奏,举办这样一次沙龙离达成实际的行动计划固然相隔甚远。但是,这样一次讨论却也呈现了许多有意义的思考,绘制了未来形成儿童大病救助机制的一个基本思路,那就是政府、民间、家庭、个体甚至是企业的力量必须得到有机的整合。

       不过,具体而言,在这一套雏形未现的救助机制中,针对当下的实情,也存在一些较为清晰的努力方向。这里首先要提的是政府不但要放开对社会组织的管控,还要大力扶植,大力支持民间组织的发展。对于诸如解决儿童大病救助之类的问题,民间组织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民间的力量越强大,政府的压力就越小;再一方面,就目前来看,除了放松管制,政府在解决的过程中应该更多承担资金上的责任,特别是针对儿童的大病保险,国家埋单大部分,家庭和个人承担少部分应该成为现实。

       另一方面,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问题也被卷入,如何降低进口药品的价格,以及清除各种不必要的昂贵检查,这里涉及到的是整个医疗体制的改革,因此,废除“以药养医”等恶劣制度应该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最后,在救助的环节中,如何将企业的力量引入也成为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讨论中有专家表示,在美国,保险公司并不仅仅是一个营利机构,在儿童大病的救助环节中,也承担了一部分的责任。具体的操作细则如何,国内的保险机构是否可以引入相关的制度设计,这也是各方加入讨论需要斟酌的地方。

       我们常常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但儿童的大病救助问题都不能解决,我们的社会也注定是没有未来的。而面对这一难题,需要努力的不只是某一方,因为不仅个体和家庭太过脆弱,NGO和政府也需要各自发挥优势,彼此相互合作。当然,在社会组织不尽发达的中国社会,政府在近期要做的就是大胆大力放开民间组织的注册、登记,甚至还要倾力扶植它们。我们相信,在社会组织高度发达,保险意识全民增强,以及政府职责履行良好的情况下,儿童大病救助问题将顺理成章地被解决。


敢于拥抱新思维,
爱心方可持久流动

2015年2月13日南方都市报社论

       3年前的2月12日,一场由广州热心媒体人、理发师和公益人联合发起、参与的“爱从头开始,十万火急救碧心”义剪活动,在白血病女孩刘碧心的母校广州东风西路小学盘福路校区轰动举行。彼时,160名广州各处的理发师,以及近3000名市民完成了第一次碧心行动的“带头公益”。这无疑是一场令人欣慰的公益活动,然而,3年前的今天,南都社论在赞赏义剪行动之余,亦发出了“让爱心能够持久流动”的号召。言外之意,一次盛大的义剪易得,持久存在的救助难存。

       3年后的2月12日,又一场规模盛大,并且队伍越发壮大、服务越发精细的碧心义剪行动团队,成功回应了3年前的问询与号召。2012年2·12全城义剪行动之后,当年4月在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下设立“碧心青少年关爱基金”,9月注册“碧心·爱心手艺服务队”;2013年7月开始,刘碧心的父亲刘任能在自己发廊推出“碧心待用理发券”并每天为20位持证贫残人士免费剪发;2014年1月,碧心基金携手本报等媒体在支付宝钱包上开通线上筹款渠道,并依托“关爱重症青少年”项目募款金额超过200万元;12月,碧心基金又成立“海珠区碧心公益服务中心”,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非机构。

3年来,义剪不断,队伍壮大,从个案救助到成立专项基金,再到持续筹款,并业已登记注册为独立法人机构,碧心行动从点到线再到面,可谓诠释了爱心何以持久流动这一公认的社会难题。

       人们的爱心常常基于同情而进行散发,而同情却往往难以持久。但事实上,社会对救助的需求是恒定的,波动的同情无法满足原本的需求。人们常常为一次光彩夺目的救助盛典而欢呼雀跃,却总容易忽视其他未被包装的个案。社会组织的功能恰恰在于确保救助的常态化,通过制度本身来维系资源供给的稳定性。成立碧心专项基金,再到注册民非机构,都是基于上述考量。

       当然,这一道理并不深刻,依托组织实现服务的持久、常态,这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共识所在。因此,问题的关键并非要不要组织化的行动,而在于如何维持组织化的行动。换言之,组织化的行动需要明确其愿景、使命和目标,也需要足够的人力资源和相应的内部治理框架,与此同时,最不可获取的公益行动能力与筹资能力,与前述要件共同构成了组织化行动的必要条件。

       相较而言,碧心行动救助团队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上佳的行动策划能力与较强的筹资能力。多次全城义剪,涉及到内容策划、理发师动员、活动推广传播以及落地的执行,这些大型活动的举办考验的是一个组织的综合能力。再者,截至目前为止260多万善款的筹得,在保障各类项目、活动能够成功推行的同时,也不断扩大该行动及其背后机构的影响力。

      无论是连接政府、媒体、商业的资源意识,还是较早登上互联网筹款的平台,碧心救助团队都显示出前沿、开放、跨界的倾向。套用一句当下流行的短句,碧心救助团队用的是“互联网思维”:线上推广、线下互动,O2O模式在公益行动的应用,这些新锐的举动确保了碧心团队在救助过程中一步一步迈向机构的愿景,也逐渐解决了爱心何以持续流动的大难题。

      碧心爱心行动持续了三年之久,并且在未来将继续存在。今天,我们回溯了碧心行动从个案救助到机构救助,从激情救助到日常救助的历程,也剖析了内在转变何以发生的原因。这并非是要单单夸赞碧心救助团队,而是以此为例,探究社会救助的专业化之道。在未来,新成立的碧心公益服务中心将会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犹如中国公益界面临的巨大变革,只有敢于跳出原本的框架,敢于拥抱新事物、新思维,这样的行动才会创造完全不一样的新局面。


让孩子拥有尊严救助和有效治疗。爱 温暖 平等 有尊严。


活动更多

中秋的惦记,和你共此时

小兰兰的家在清远连南,虽然离广州只有约4小时的车程,但这个中秋节,因为白血病的治疗,她不得不和爸妈继...

这些有趣有爱的童画等您遇见,让孩子帮助孩子的六一不一样

选择一次亲子之旅选择到游乐园欢畅选择看一场奇幻的电影......这个六一,选择和孩子怎么度过?不如选...

助医个案义工招募 | 来成为患儿的暖心大白

2015年至今,碧心以「个案服务+筹款+联合救助」的救助模式,为超过400名大病患儿提供了救助和服务...

99公益日 | 听说加菲猫也使出洪荒之力来筹款!

受助人故事更多
  •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大道南325号碧海大厦1302室
  • 电话:020-83522426
  • 邮箱:bixingongyi@qq.com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4-2020 广州市海珠区碧心公益服务中心 粤ICP备14076836号 服务性质:公益性网站